唐蕃会盟碑介绍
在大昭寺的正门入口处前面,竖立着两块石碑,南边一块是唐蕃会盟碑,又称“长庆会盟碑”或“甥舅和盟碑”。碑高342厘米,宽82厘米,厚35厘米,用汉藏两种文字刻成。这是公元823年,吐蕃赞普为纪念长庆元年至二年间的唐蕃会盟所建。
唐穆宗继位后,唐蕃双方为长期和解,决定“刻日月于巨石”,写甥舅会盟碑。据历史记载,从公元706年到822年,吐蕃和唐朝之间的会盟达8次之多。公元823年所立的唐蕃会盟碑,记载的是第八次会盟的盟文。
公元821年,第八代赞普赤热巴巾派使臣论纳罗向唐请盟,当年9月会盟于长安西郊。公元822年在拉萨设盟台,吐蕃最高僧官本参布参加会盟并诵誓约;公元823年立碑,唐朝使臣太仆寺少卿杜载等参加落成典礼。
碑文记载:“舅甥二主,商议社稷如一,结立大和盟约,永无渝替!神人俱以证知,世世代代,使其称赞。”碑文中强调了唐文成、金城公主出嫁吐蕃赞普,缔结了舅甥姻好之事;追溯唐蕃的历史和功业,并记载了这次会盟的经过、立石年月以及双方参加登坛会盟的官员名单。这块会盟碑表达了汉藏历史悠久的亲密关系,是汉藏历史上一件可贵的文物。
历史记载,此碑立后,唐蕃之间的纷争宣告结束,双方甚至结下甥舅关系,从而产生一种血缘上的亲近感。